最近冷鏈食品和新冠疫情的關聯再一次引爆公眾輿論,盡管新冠病毒沾染食品或外包裝的概率很低,但總有些消費者感到擔心。
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院士:新冠肺炎的傳播主要是通過呼吸道飛沫或者密切接觸傳播,這是各國公共衛生專家的共識。盡管有證據表明,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,除“人傳人”外,還可能“物傳人”,但對于消費者來講,這種感染的機會非常小。目前為止,還沒有消費者由于購買、制備被污染的食品而發生感染的新聞報道。
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:目前尚無新冠病毒經食物傳播的證據,全球確診報告病例、我國確診報告病例中,到目前還沒發現因直接食用冷凍食品而引起的感染。新冠病毒主要是經呼吸道、飛沫和人與人密切接觸傳播的,經消化道感染的可能性非常小。
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:在全國所有進口的冷鏈食品、貨物中,大多數屬于污染比較輕的。通常來說,由于污染造成的感染,必須是污染量比較大,同時還需要長期反復接觸,才有可能造成感染。所以,在冷鏈從業人員,特別是物流裝卸工中,發現的感染病例就相對比較多一些。
對于消費者來講,即使是不小心購買了污染的食品,通常造成感染的風險也是很低的,甚至即使是食用了受到污染的冷鏈食品,通常也不會導致感染。因為一方面食品在煮熟加工過程已經滅活病毒,另一方面新冠不會通過消化道傳播,人的胃酸足夠強大將其滅活。到目前為止,也并沒有發現過通過消化道造成呼吸道感染的疾病,至少新冠病毒不會。
另外,保存水果的溫度比冷凍魚肉等食品溫度高,病毒在保存水果這樣的溫度下存活時間短。核酸檢測呈陽性,有可能是活病毒,也可能是死病毒或病毒片段,不一定代表有傳染性。
中國疾控中心消毒學首席專家張流波:目前并沒有發現因為直接食用這些冷鏈食品引起的感染。感染風險主要是在搬運、操作等環節,并沒有發現因食用食品本身引發感染。
對進口冷鏈食品外包裝表面進行安全有效的消毒,可以實現將新冠肺炎病毒滅活,消毒后再接觸表面,感染風險是非常低的。但是病毒核酸仍可能存在,如果進行過消毒后,核酸檢測仍呈陽性,公眾不必過度緊張。
上海華山醫院張文宏:到目前為止,中國消費了無數的海鮮,買了無數的東西,我只是看概率,因為買了一件國外進來的東西而被感染——到現在為止一例都沒有發生。當這個概率比空難還低的時候,(吃不吃)你自己決定。(這是標準的醫患溝通口徑,擺事實、風險比較、知情決策,行家。)
其實對于進口冷鏈食品,我的觀點一直是“該吃吃、該喝喝”。但人嘛,總得做些什么才覺得安心,要是啥也不做,就會胡思亂想。所以你看看這些頂級專家的建議…
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院士:消費者處理食物時要遵循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食品安全五要素,即保持清潔(勤洗手、廚房清潔)、生熟分開、徹底煮熟、安全溫度儲存、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料。這五條本來是預防食源性疾病的,但用來避免新冠病毒在食品鏈中發生交叉污染,也是可以的。
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:烹飪過程要保持清潔、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、生熟分開、燒熟煮透、保持食物的安全溫度。 (食品安全五要點)在采購新鮮食材時,避免用不干凈的手觸摸口、眼、鼻。
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:在采購、處理冷鏈食品時,要保持手衛生,堅持生熟分開。只要我們注意手衛生,吃水果前用流水清洗,應該就不會有感染的風險。
中國疾控中心消毒學首席專家張流波:公眾在接觸進口冷鏈食品時,應首先對外包裝表面進行消毒,隨后進行手部清潔與消毒。(個人觀點:實際到消費者手里的時候,外包裝已經層層消毒,因此主要是注意手部清潔)
歸納:其實就是常規的食品安全操作,跟平時沒什么兩樣,無非是強調了手部衛生。
最后再分享一組數據。
全國口岸環節已預防性消毒進口冷鏈食品外包裝1317萬件,抽樣檢測樣本1295692個,檢出核酸陽性結果47個。陽性率萬分之0.36。
國家衛健委組織的全國冷鏈食品及包裝樣品監測抽檢結果,污染率為萬分之0.48,且陽性主要集中在外包裝。
近黑龍江正大食品廠出現的近百人聚集性疫情,其產品外包裝9萬多份樣品9個陽性,陽性率萬分之1。
缺乏安全感的人經常問“萬一呢”,以上數據的意思就是,連萬一都不可能。別疑神疑鬼啦!進口三文魚、牛排、車厘子它不香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