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,一部紀錄片《舌尖上的中國》紅遍大江南北,很多觀眾沉醉于中華美食的獨特魅力,甚至直呼“口水止不住”。然而面對生活中舌尖上的安全問題,人們又不禁感嘆:熒屏上佳肴令人回味無窮,現實中問題食品卻讓人心驚肉跳。民以食為天,食以安為先。食品安全關系每個人的健康和生命。如何讓人們吃得放心、吃得安全,是政府必須承擔的重要職責。
◎食品安全問題為何頻發
這幾年, 從“三聚氰胺”到“問題酸奶”,從“瘦肉精”到“速生雞”,從“毒生姜”到假羊肉……問題食品頻頻曝光。2013年以來的短短幾個月,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經超過2012年全年總數,說明了食品安全的嚴峻形勢。
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今天,為什么會有這么多食品安全問題?當前,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深刻變革時期,從食品行業來說,正處于從保障食品供應轉向保障食品安全的過程中。食品產業層次不高,生產經營單位規模小、數量多、分布散,從業人員素質相對較低、缺乏法律意識和道德約束。面對這些情況,我們的制度設計和手段仍然有許多不適應。
監管體制缺陷。我國食品安全監管,實行的是分段監管為主、品種監管為輔。對食品進行監管的部門多達15個,難免出現職責不清、責任不明、多頭管理的問題,往往有利的時候爭著管,沒利的時候往后閃,出現問題時互相推諉,“政出多門”卻“問責無門”,容易產生“人人都管事、事事無人管”的監管盲區。
執法問責不嚴。法不足畏往往使一些人唯利是圖、知法犯法。如對不法企業的經濟處罰,在實際執法中,以罰代刑時有發生,有的該重罰的卻“蜻蜓點水”,有的該承擔刑事責任的卻“一罰了之”,甚至有的執法人員置法律權威于不顧,“睜只眼、閉只眼”,有法不依、違法不究。
監管能力不足。與食品安全嚴峻形勢相比,監管能力還存在不少“短板”。如監管人手不夠,執法裝備匱乏,僅“眼觀目測”難以發現安全隱患;安全標準、檢驗檢測、風險監測等技術體系還不完善,很難做到事前防范、科學管理,時常出現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的情況。
◎為何說食品安全重在監管
問題食品的出現,原因雖然很多,但有一點是共同的,即都是逃過政府監管“跑出來”的。如果監管到位,企業就不敢生產問題食品,即使生產了,也到不了公眾餐桌上。
在市場經濟條件下,企業作為市場主體,其本性是追求利潤最大化,利大大干、利小小干、無利不干。由此可見,雖說食品行業是良心行業,但僅靠企業自律是遠遠不夠的。必須加大政府監管力度,充分發揮監管這只“有形之手”的作用,對食品行業中瘋狂逐利的不法分子嚴懲不貸,引導食品企業良性發展,確保生產經營的食品放心、安全。只有讓不法分子“不敢犯”、“不能犯”,廣大消費者“才敢吃”、“吃得安”。
監管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關鍵所在。不論是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狀況的由亂到治,還是國內這幾年食品安全形勢的逐漸好轉,都與食品安全監管從無到有、不斷強化緊密相關。
從國外看,發達國家百年食品產業發展史,也是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日益嚴密健全的過程。以美國為例,經過100 多年的完善,美國建立起覆蓋全國的立體式、全方位監管網絡,有效解決了食品安全問題。
從國內看,這幾年一些地方為強化監管,進行了有益探索。以陜西渭南為例,2011 年在該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基礎上組建的食藥監管委員會,增加了農產品、食品生產和流通、生豬及牛羊屠宰等監管職能,成立農產品食品執法監察支隊,公安局增設食品安全偵查大隊。在強有力的監管之下,2012 年該市未發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。
◎監管體制怎么無縫銜接
在我國,按照原有的監管體制,食品最初的種植養殖由農業部門管,加工生產歸質監部門管,流通銷售是工商部門管,餐飲單位由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管,中間還涉及公安、商務、衛生等部門。
這種分段監管體制,原本是為了形成合力,但在各分段之間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“縫隙”,存在著監管盲區。這種情況,被很多人稱為“九龍治水”。九龍治水,水患難除。整合監管主體,減少監管環節,分清監管職責,建立無縫銜接的監管體制,成為強化監管的必然選擇。
那么,如何理解監管體制的無縫銜接呢?“無縫銜接”,通俗地說,就是要做到橫向到邊、縱向到底。首先,將以前分散在各部門的監管職責整合起來,消除食品生產、流通、消費等環節之間的縫隙,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統一監管。其次,從中央到地方政府,每個層級都有明確的監管部門,不留死角、沒有空白。
新組建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,承擔生產、流通、消費環節的食品安全統一監管職責,農業部負責農產品種植養殖,衛生部負責食品安全標準和風險評估。
這一系列的體制和機構改革,邁出了食品安全統一監管的關鍵一步。但是,要讓改革之花結出碩果,還需要各級政府和監管部門共同努力,細化改革措施,把各項任務落到實處。
其一,加強部門協調聯動。今后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,仍然涉及多個部門。不論哪個部門,都要根據自身職責,做好分內的工作。同時,還須繼續發揮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的作用,加強協調配合,形成互相倚重、互相支撐、緊密銜接的監管體系。
其二,完善地方監管機構。最近,國務院下發了《關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的指導意見》。各地政府應切實擔負起食品安全管理職責,加快推進地方監管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,建立起最嚴格的監管制度,實現重心下移,解決“上邊熱、下邊涼”的問題,不使食品安全在第一線失守。
其三,理順內部機構關系。整合其他部門職能后,各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,應從“物理整合”走向“化學整合”,打破原有監管模式和固定思維,進一步優化業務流程、完善效能機制,力爭在提高監管水平上取得“1+1>2”的效果。
◎監管能力為何亟須提高
有句話說得好:外行看熱鬧,內行看門道。面對琳瑯滿目的食品,如果不是“行家里手”,不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手段,就很難發現問題,安全監管也就無從談起。履行好監管職責,提高自身監管能力是基礎。從目前來看,我國食品安全監管能力較弱,“內功修煉”仍然不足。
充實監管力量。食品安全,需要強大的監管力量“保駕護航”。應加強隊伍建設,推進省、市、縣三級監管隊伍標準化,提高基層執法人員專業水平。切實加大經費投入,加強裝備建設,配備必需的快檢設備和現場調查取證設備等,提高執法能力。
強化技術支撐。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食品安全監管之“器”在于技術,而最基礎的就是風險監測和檢驗檢測。應進一步加強風險監測,完善風險監測網絡,加強數據分析管理,健全評估預警制度。大幅提高檢驗檢測能力,推進檢測資源整合、結果互認,提高隱患排查能力,切實解決“檢不了、檢不出、檢不準”的問題。
完善標準體系。在我國,共有食品標準近5000 項,近幾年新公布了302 項國家標準,但仍存在標準缺失、過時、交叉等突出問題。目前,國家正在加強食品安全標準制修訂工作,到2013 年年底將完成現有標準的清理,到2015 年形成嚴密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標準體系。
建設信息平臺。準確掌握、及時發布信息,是減少食品安全問題、降低社會危害的重要手段。應加強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設,充分利用現有資源,建立功能完善、標準統一、信息共享、互聯互通的國家食品安全信息平臺。建立電子追溯系統,為食品配備“身份證”,追查問題做到“冤有頭、債有主”。向社會及時通報食品安全信息,增強群眾辨別能力,提高全社會防范意識。
◎食品安全如何筑牢法治“防火墻”
這些年,我國也加大了食品安全違法的懲治力度。2011年通過的《刑法修正案(八)》,將食品安全犯罪處罰從“五年以下有期徒刑”,提高到可判處“死刑”,取消了罰金數額限制。
總結國內外經驗,保障食品安全,應保持嚴打的“高壓線”。要用“鐵腕”嚴厲打擊食品安全違法行為,切實解決守法成本高、違法成本低的問題,讓不法分子付出高昂代價,使其不敢以身試法,從根本上扭轉食品安全犯罪頻發的狀況。
專項整治常規化。集中治理整頓是解決食品安全突出問題的有效手段。針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食品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,“黑工廠”、“黑窩點”、“黑作坊”等突出問題,開展大規模的集中排查和治理,切實消除重點領域、重點環節的隱患。食品安全問題具有頑固性和反復性,僅靠一兩次行動解決不了問題,必須做到常抓、長抓,讓群眾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。
重典嚴打犯罪。2013年5 月,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檢察院出臺了《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》,為重處違法行為提供了法律依據。關鍵是要加大懲治力度,對食品安全問題“零容忍”。不管企業歷史有多長、規模有多大, 一旦越過法律紅線,必須依法課以重罰;對相關責任人施以重刑、讓其付出代價,讓情節特別嚴重者把牢底坐穿,甚至處以死刑。
實施行業退出制度。實行問題企業“黑名單”和從業禁入制度,健全誠信不良記錄制度,使企業“一處失信、寸步難行”、“一次違法、終身禁入”,及時清除“害群之馬”。2013 年施行的《北京市食品安全條例》,對造成嚴重后果的違法食品生產經營者,已有“終身不得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”的規定。
嚴格追究監管責任。出現食品安全問題,不僅要追查相關企業,也要追究有關監管責任。食品安全搞不好,“烏紗帽”就保不了。應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責任追究制,加大行政問責力度,加快出臺關于食品安全責任追究的具體規定,明確細化責任追究對象、方式、程序等,對不作為、亂作為、失職瀆職等行為,進行嚴厲問責。
維護食品安全,更需社會合力。食品安全還需要政府、企業、社會齊抓共管,形成合力。關鍵是應動員廣大群眾參與進來,特別是積極舉報食品安全問題。在這方面,國家相關部門已建立起比較完善的舉報制度。我們每個人都應扮演好餐桌保衛者的角色,只有真正實現社會共治,才能夠徹底打贏食品安全“保胃戰”。
本文關鍵詞:舌尖上的安全,食品安全監管,食品安全條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