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爆發的三聚氰胺事件,距今已有5年。
2008年之前的10年中,中國乳業高速發展,生鮮乳產量的年平均增長率是17.4%,而自2008年后,乳業發展速度明顯放緩,生鮮乳產量年均增長率驟降到1.29%。
三聚氰胺事件后的這些年,中國乳品行業遭遇了史無前例的信任危機。信任危機歷久難消、國內市場被外資搶占……
奶粉進出口逆差20.57億美元
2013年前4月,我國乳制品進口仍然維持高速增長,而出口基本無增長。
6月18日,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宋昆岡,在“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”工信部主題日活動上發布報告稱,“1-4月份累計進口乳制品59.62萬噸,貨值20.81億美元,同比分別增長24.63%和19.27%。”據介紹,乳制品出口則為1.24萬噸,貨值0.24億美元,同比分別增長-29.69%和-43.34%。進出口貨值逆差達20.57億美元。
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2012年發布的數據顯示,進口奶粉的市場占有率已從2008年前的30%左右,躍升到50%以上,而在高端奶粉市場,這一數據更是超過70%。目前,在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,中高端奶粉幾乎是外資品牌的天下。
AC尼爾森數據顯示,2012年,國內市場份額位居前十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品牌商中,洋品牌占6席位,共占領市場份額52.1%,其中,美贊臣、多美滋、惠氏更是分別以12.3%、11.7%、11%的份額穩居前三,而伊利、圣元等國產品牌,則各自從剩下的四席中分食一杯羹。
三聚氰胺致洋奶粉占領市場
洋奶粉大舉占領中國市場的格局從2008年之后便基本穩固。
三聚氰胺事件2008年爆出,曾以18.26%的市場份額領跑國內奶粉市場的乳業巨頭三鹿隨之隕落,全行業亦陷入質量泥沼。受此牽連,包括伊利、圣元、雅士利在內的國產奶粉企業遭遇業績危機。2008年,蒙牛虧損9.49億元,光明虧損2.86億元,伊利虧損更高達16.87億元,成為三聚氰胺事件中虧損最嚴重的中國乳品上市企業。
與此同時,國外奶粉異軍突起,迅速改變了國內奶粉品牌為主的中國乳業市場格局。尼爾森數據顯示,2009年,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前三名已經全部為國際品牌,多美滋、美贊臣和惠氏的市場份額分別為14.2%、11.6%和8%。
除奶粉市場外,液態乳的市場份額也在逐漸被外國品牌控制。據《澳大利亞人》雜志報道,與2012年同期相比,2013年前幾個月國外鮮奶產品在中國的銷量已增長兩倍。
質量安全問題給國產乳業造成了致命打擊,卻為外資提供了廣闊的市場,借此時機,各大品牌紛紛角力,行業內并購、重組、退出事件頻頻發生:雀巢以118.5億美元收購美國制藥巨頭輝瑞旗下惠氏營養品業務,市場份額達到17%,成為“老大”;達能集團宣布收購美國有機嬰兒食品生產商Happy Family90%股權。而亨氏、合生元等外企也正在努力尋找乳業內新的投資合作項目。
業界認為,當前國內乳業市場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,在中國乳業遭遇信任危機的大背景下,市場格局未穩定,各路人馬正加緊布局中國乳業市場,其中外資乳企就加快滲入液態奶市場。
國產品牌謀求收復失地
市場蛋糕被國外品牌分食大半,國內乳企開始“坐不住了”。
據國家統計局、AC尼爾森和中國行業研究報告網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,我國目前已超越日本,成為世界第一大奶粉消費國。分析稱,國內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潛在市場需求在40萬噸/年左右,按平均零售價100元/千克計算,市場總量在300億元-400億元/年。歐睿信息咨詢預計,2015年,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規模將較2010年擴大超過一倍,可達約800億元。
國內大牌乳企似乎“坐不住”了。
近日,蒙牛乳業增持其奶源供應商現代牧業,持股達到28%;法國達能與中糧集團對外宣布,中糧和達能將合作成立一家合資公司,同時中糧控股的蒙牛將與達能合并在華酸奶業務;除此之外,蒙牛將與廣東乳業巨頭雅士利整合奶粉業務,以尋求在奶粉市場上有所作為。
謀劃與外國品牌一較高下的并非只有蒙牛一家。2011年11月22日,光明乳業與新西蘭SynlaitMilk(信聯)共同興建的2號工廠如期竣工投產,加快了光明在高端嬰幼兒市場的布局速度;飛鶴乳業融資6300萬美元用于投入“原生態牧場”建設。
國內乳企的集體發力似乎尚未收到明顯效果。國內乳品行業的信任缺失,從消費者的消費意志中可見一斑。
在財經網發起的一項在線問卷調查中,有63%的參與者認為,“洋品牌乳品比國產乳品強”;67%的人表示“不愿意讓孩子喝國產奶”,70%的人則認為洋奶粉漲價的底氣在于“國產奶質量差不能選。”
中資乳企繞道海外“鍍金”
國產品牌發力收效并不明顯的情況下,一些中資乳企嘗試海外注冊以及貼牌。
在這種消費態勢下,越來越多的中資乳企開始另辟蹊徑,在海外注冊商標,或繞道國外進行貼牌進口,以此重新搶占國內奶粉市場。媒體報道稱,據不完全統計,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發生前,只有大概五六家國內企業在澳洲、新西蘭等地注冊奶粉品牌并貼牌生產。但在事件發生后,這一數字迅速上升。
“據了解,還有70多家企業正在排隊申請商標注冊。”業內知情人士表示,這些企業的背后大多數都是中國人在操控。業內人士稱,許多中資企業都希望采用這種海外注冊原裝進口的模式,從位居國內市場前幾位的進口奶粉品牌手中分得一杯羹。
但“貼牌貨”也引發了消費者不同程度的反感。今年4月,媒體報道稱,洋奶粉中百分之八十皆為貼牌貨,實乃借進口之名的“土產奶”,換一個名字,價格便能翻倍。
消費者李嘉(化名)家有7個月大的女嬰。在貼牌奶粉被爆出之前,曾多次在淘寶上為女兒購買過某品牌貼牌奶粉。“知道了是國產貨,即使質量沒有問題,也不敢再買了。”現在的李嘉很糾結,“這個牌子孩子已經吃了幾個月,不知道安全不安全。”
國產奶繞道海外“鍍金”的本質被暴露之后,今后何以為繼?業界專家認為,乳企靠貼牌搶市場并非上策。隨著政府對于乳產品安全的愈加重視,此類問題被爆出后,隨之而來的可能是監管力度的增大,其發展還需觀望。
本文關鍵詞:洋品牌,中國乳業品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