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微博上看到這個話題,乍一看有點“標題黨”,仔細一想說得很有道理。
食物的腐壞是自然現象,避免腐壞是“逆天而行”,是必須要付出代價的。
防腐劑是“避免腐壞”的一種有效手段。人類已經找到了很多“在用量不會損害人體健康、但又足以有效
防腐”的物質,就是“
國標批準使用的防腐劑”。
但是,防腐劑畢竟不是“人體需要的物質”,“既然能殺死
細菌,那么對人體總是難免也有損害,我為什么要吃”,這樣的想法也是人之常情。而且,防腐劑的使用總是要強調“按照國標合法使用”,但難免有不良商家“濫用”,也就更讓人擔憂了。
所以,人們不愿意接受防腐劑,喜歡“0防腐劑”,也完全可以理解。
但是,“0防腐劑”意味著兩類結果:
一類是沒有采取其他有效的防腐手段,導致食物腐壞變質。有的時候腐壞變質產生了毒素,但外表看不出來,吃了這樣的食物可能中毒,嚴重的致死。比如熟肉制品,如果沒有防腐劑,有可能遭遇肉毒桿菌,產生的肉毒素能輕易地達到致死劑量。
另一類是通過其他手段來達到防腐目標,比如超高溫加熱、干燥、冷凍、高酸、高鹽、高糖等等。這些手段,又會影響食物的風味口感或者營養價值,總之是“付出其他代價來實現0防腐劑”。
下面,簡單地列一下這些“防腐替代手段”對食物的影響:
超高溫加熱
日常生活中的“煮熟”,一般而言加熱溫度達不到100°C,能殺死細菌,但殺不死細菌芽孢。在存放中,條件合適時芽孢會長成細菌導致食物腐壞。有的細菌,比如肉毒桿菌,會分泌肉毒素,毒性極強,有過很多致死的案例。通過“超高溫加熱”解決食物腐壞問題,需要“徹底殺滅細菌以及芽孢”和“密封包裝”兩個條件。食品生產中,一種工藝是罐頭(或者“軟罐頭”)封裝,然后在120°C以上加熱至少20分鐘;另一種工藝是加熱到135°C以上,然后在無菌空間里裝入無菌容器,再進行密封。后一種工藝,典型食品是常溫牛奶。如果設備完好、操作規范,這兩種工藝都不需要防腐劑。而它們的代價就是:食物經歷了高強度加熱,風味口感會有明顯變化,對熱敏感的營養成分會損失。
干燥
當食物中的含水量足夠低,細菌和真菌就不能生長。但是,在脫水過程中,如果脫水速度不夠快,細菌長了起來,食物也就會變壞。西北生產牛肉干,因為空氣干燥,低溫下脫水也比較快,能實現“無防腐劑”,而南方溫暖潮濕,不用防腐劑的話就可能在脫水過程中出現問題。
其他的干燥產品也類似:成品不需要防腐劑也能存放,但生產過程中存在風險。此外,脫水產品的風味和口感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,這也是代價。
冷凍/冷藏
冷凍條件下細菌真菌都停止了生長,所以不需要防腐劑可以長期保存。冷藏條件下細菌真菌的生長速度大大減慢,在一定的時間內不足以長到食物腐壞的地步。
所以,冷凍不需要防腐,冷藏如果是“短期保存”,也可以不用防腐劑。
但是,二者都需要“全程冷鏈”,方便性大大降低。而冷凍產品化凍之后,風味口感通常有較大變化,這也是代價。
高酸/高糖/高鹽
高酸、高糖、高鹽,也是防腐的手段。它們的存在,不僅僅極大地改變了食物的風味口感,而且糖和鹽更是“不健康”的飲食因素。
所以,當你面對一種宣稱“0防腐劑”的食物,一定要去探究一下它是通過什么手段來防腐的、而采取這種手段付出的“代價”又是什么。否則,僅僅是一個“0防腐劑”名義,反而可能暗藏安全隱患。
本文關鍵詞: